青銅器銅鼎的寓意發(fā)展
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,在歷史上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。青銅器銅鼎在秦朝以前是非常寶貴的存在,代表了皇權社會里的政治權利和身份地位。
作為古代禮治社會政治、經(jīng)濟權力的象征,王、侯所制造的鼎、簋也被視為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來源。傳說大禹"收九牧之金,鑄九鼎,鑄鼎于荊山下,各象九州物"是一匡諸侯、統(tǒng)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國的標志。而"夏后氏失之,殷人受之;殷人失之,周人受之。"則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興,"九鼎"便隨之易手。春秋時,楚莊公向周定王的使者"問鼎之大小、輕重",使得"問鼎"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或泛指試圖取得權威支配性的經(jīng)典說法。
鼎被視為傳國重器、國家和權力的象征,“鼎”字也被賦予“顯赫”、“ 尊貴”、“盛大”等引申意義,如:一言九鼎、大名鼎鼎、鼎盛時期、鼎力相助,等等。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。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,以記載盛況。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。
在最講禮制的周朝,大型銅鼎甚至成了各級貴族待遇的衡量標準。但畢竟鼎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,即便用來做飯也只有貴族階級才能使用,平民老百姓是肯定不能用的。而且貴族的用鼎數(shù)量還有嚴格的規(guī)定,“天子九鼎,諸侯七,卿大夫五,元士三也”,周天子一頓飯吃九鍋菜,最低的元士只能吃三鍋,待遇差的挺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