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銅鼎如何從烹飪炊具演變成國家重器
新石器時期,人們的烹飪方式以火炙和石燔為主。宋朝譙周《古史考》中考證:“及神農(nóng)時民食谷,釋米加于燒石之上而食。及黃帝始有釜甑, 火食之道成。”傳說,黃帝最早鑄銅鼎?!妒酚洝酚涊d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”,“作寶鼎三,像天、地、人”?!墩f文解字》注釋:鼎“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?!彼某霈F(xiàn),結(jié)合了盛器、餐具和炊具等功能。堪稱偉大的飲食革新?!吨芤住は髠鳌酚涊d:“鼎, 象也。以木巽火,亨飪也。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享以養(yǎng)圣賢?!薄墩f文解字》亦載:“鼎, 象析木以炊”。鼎身燉煮,鼎下燒火,既能烹制主食,又能煮熟肉食,奠定了華夏民族以米為主、以肉為輔、以蔬果為補充的飲食結(jié)構。鼎作為烹制肉食的炊具,其地位自然受到華夏民族的推崇和尊重。
最先將鼎和國家聯(lián)系起來的人是商朝的伊尹。他觀察“鼎中之變”,善于“調(diào)和鼎味”,“負鼎俎,以滋味說湯,致于王道”。在飲食活動中,禮儀規(guī)范顯得尤為重要。《禮記·禮運》載:“夫禮之初, 始諸飲食?!倍Y儀的目的是“尊讓契敬”,而鼎起到了“明貴賤, 辨等列”的作用。先秦時期,統(tǒng)治階級往往用祭祀加強自身的權力?!蹲髠鳌分赋觯骸皣笫拢陟肱c戎”祭祀時,盛放祭品的鼎往往賦予了神圣使命,具有通靈和祈禱的作用。正因如此,鼎擺脫了炊具的束縛,躋身為更為重要的禮器。
王孫滿對楚莊王僭越禮制的行為深感厭惡,他義正詞嚴地說:“(夏)遠方圖物,貢獻九枚,鑄鼎象物……桀有昏德,鼎遷于商……商紂暴虐,鼎遷于周?!艿码m衰,天命未改。鼎之輕重,未可問也?!币环挷坏伙@了鼎的權威和崇高,又對楚莊王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擊。此后,“問鼎”成了奪取政權或企圖篡位的代名詞。公元前249年,秦莊襄王攻滅東周,“其器九鼎入秦”。秦統(tǒng)一天下后,九鼎下落不明。盡管如此,在后世朝代和有識之士看來鼎“遇圣則興”,稱之為“九州神器”并不為過。實質(zhì)上,鼎和王權緊密結(jié)合,為當權者執(zhí)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背書。
有形的鼎消失了,無形的鼎卻在強化原有的精神內(nèi)核,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和認可。鼎文化對君主和個人產(chǎn)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。諸多史籍文獻顯示,人們通常用“鼎運”、“鼎命”、“鼎祚”比喻皇位和國運,“鼎業(yè)”有帝王之位的意思,“鼎分”則是國家分裂,“鼎沸”表示社會動蕩,“鼎氣”借喻國家繁榮之兆,“鼎論”、“鼎味”是指治國之策和國政,“鼎遷”意味著國家覆沒,“定鼎”說明王朝的建立。
鼎,經(jīng)歷了炊具、禮器、重器和文化的演變,在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。堯帝期望“克明俊德,以親九族,九族即睦,平章百姓,百姓昭明,協(xié)和萬邦”。鼎和在祭祀和政治活動中,契合了國家的發(fā)展需要,傳承了民族的生存火種,延續(xù)至今,歷久彌新。